人必有家,家多有训。我国自古就有正家风、重家教、立家训的优良传统,历史上许多名臣大儒、文人雅士、革命先辈都留有家训。
魏晋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家训著作,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美誉。他提出“礼为教本”的修身之道,把“礼”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准则,他希望子孙遵照奉行,以“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而成为有德君子。
清末曾国藩的家训智慧也备受推崇。治家上他重“和”,常说:“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在百忙中他还常写信教导诸弟做人,多次为全家拟订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
从修身、治家,再到处世、治学、交友等,先贤们为后代留下了许多忠言。此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的红色家训,也是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富。
1937年11月,毛泽东的表兄文运昌写信给他,表达了想去陕北工作的意愿,毛泽东回信给他,说陕北“仅有衣穿饭吃,上自总司令下至火夫,待遇相同,因为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无薪水”,委婉拒绝了他的请求。
陈毅的妻子管教儿女颇严,对此,儿子陈丹淮曾流露出不满情绪。1963年6月20日,陈毅专门就此致信陈丹淮说:“妈妈责备你严,比宽待好处多,不从严格出发什么事办不好,反之一切从宽大、谅解、自己为自己辩护出发,结果害处太多。古人常云:火性烈死于火者极少,水性柔死于水者比比皆是。汝应深知此理。”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先辈们劝诫子弟亲人的肺腑之言,不仅透着关爱之心,也深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细读而时时自省,给内心照镜子、正衣冠、明方向,方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