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的火把节,是楚雄彝族地区最隆重、最盛大、最富有民族特征的节日,充分体现了彝族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保留了彝族起源发展的古老信息,也是彝族传统音乐、舞蹈、诗歌、服饰等文化要素的载体。2006年5月,彝族火把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节日源于崇火习俗
在原始的自然崇拜中,人类对火的崇拜最为常见,在我国,尤以彝族最为明显。彝族主要分布在金沙江两侧的凉山、乌蒙山、哀牢山等高寒山区,相较其他民族,彝族先民对火的依赖性更大。无论生产狩猎、照明取暖还是烹饪食物,火的运用无处不在。
“谁把苍穹来敲碎,满天星斗落人间”“松明火把不夜天,笙歌弦曲舞翩跹”,这是古人对彝族火把节盛况的描述。在元代《云南志略》中,就有“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竿缚火炬照天”的记载。据楚雄州文化馆副馆长白爱荣介绍,火把节起源于星回节,是彝族先民根据十月太阳历历法计算出来的。当北斗星斗柄正上指时为大暑,在此前后过火把节。
“每个地方过节的时间和天数不一样,一般都是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举行,节期三至五天。”白爱荣说。楚雄彝族的传统火把节,大多在节前一个月开始准备火把。火把有两种,一种是松明火把,把干松柴劈成一米长的小条,扎成碗口粗的火把;一种是干蒿枝秆,编扎插束成碗口粗、一丈高的火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下午,长者端米到田地边,取一株禾苗或庄稼穗回家,插在堂屋内。各家杀鸡宰羊祭祖,吃团圆饭,把畜禽毛插在主火把上。入夜,长者诵唱火把歌,从火塘中取火点燃火把,男女青年聚集在村中空地上,燃起篝火歌舞娱乐。此后三天,人们集中在一处,开展民间传统的对歌、跳脚、摔跤等文体活动,内容十分丰富。
培植乡村传承土壤
彝族火把节虽已流传千年,但在广大乡村地区得到了较好传承。很长一段时期内,禄丰县高峰乡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居住在此的彝族村民受汉文化影响较小,火把节传统在当地保存得较为完整。高峰乡的火把节由祭祖、开光、祭天、耍火棍、扫邪驱魔、送火把六个部分组成,最受关注的是表现战场厮杀场景的大刀舞。高峰彝族大刀舞历史悠久,体现的是彝族人民对火的原始崇拜,并成为抗御自然、驱逐病魔的主要形式,也有震慑外族侵略之意。发展至今,虽以娱乐为主,但其表现形式得以保留。
84岁的高峰乡大花箐村村民普顺发是彝族火把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擅长大刀舞。在他家的院子里,摆放着红脸、白脸、黑脸三种面具和一把大刀。“红脸代表人神、黑脸代表地神、白脸代表天神,彝族敬畏祖先和神灵,每年火把节时都要戴面具、耍大刀。”多年来,普顺发一直担任当地彝族火把节的主祭司。距离火把节还有10多天,他就早早带领徒弟制作大刀、火把和面具等,为节目做好准备。
双柏县李芳村在彝族火把节时会跳锣笙舞,69岁的村民张成兴是这项技艺的传承人。“锣笙舞是一种古朴、粗犷、奔放的祭祀性舞蹈,属傩舞,由16个舞蹈套路组成。”张成兴说,每年火把节时,由他负责敲响锣声,十几名彝族男青年闻声起舞。舞者持大锣击点,击锣后又捂锣,其声时快时慢。随着锣声变化,舞者跳出各类招式,场面庄严而欢快。
打造火把节文化品牌
为传承和保护火把节,楚雄州委、州政府着力打造火把节文化品牌,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办节宗旨,在弘扬传统民族节日文化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及商贸物流产业。1981年5月25日,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议案,确定火把节为法定节日。这一做法不仅对节日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助推了“非遗+旅游”的业态发展。
“多年来,在政府和民间的推动下,火把节越来越受到人们喜爱。但不可否认的是,火把节的传承也面临着重重考验。”白爱荣说,“彝族先民在火把节期间要祭祖、吟唱祭经、占卜等,部分地方还会跳‘大锣笙舞’‘大神面具舞’‘羊皮鼓舞’。如今,这些传承形式在城市近郊的彝族村寨都很少见。我们担心,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当火把节由民族性节庆变成区域性节庆,那些展现彝族原生态文化和彝族风情的节日精髓将随之丢失”。不过,白爱荣担忧的问题已得到重视,自2012年至今,中央财政已下拨近200万元专项保护经费,让彝族火把节传统民俗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抓骨干培训,是推动彝族火把节传承保护的重要手段。目前,彝族火把节有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8名。在火把节民俗活动聚集区,建立起8个传习所。此外,在政府的引导下,楚雄州正通过举办培训班、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方式,进一步唤起广大彝族群众对这一古老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视。
本刊记者 谭江华/文 楚雄州文化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