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难以兼顾工作和照顾孩子,年轻人往往会请家中老人帮忙照料,于是“隔代教育”成为普遍现象。老人对孙辈的教育有积极的一面,但由于存在溺爱孩子、教育观念滞后等现象,两代人在教育孩子中常会出现分歧。“隔代教育”如何扬长避短呢?
优点:言传身教 传承优良家风
2019年暑假期间,刘女士将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送到乡下爷爷奶奶家照料,假期结束后她发现,孩子以前的一些坏毛病没有了。“孩子不再是果汁喝一半就倒掉,米饭只吃两口。正当我和孩子爸爸感慨孩子懂事时,儿子却说是跟爷爷学的。”刘女士说,他们夫妻俩工作忙,无暇细心照顾孩子,对孩子的一些坏习惯常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上一代人的淳朴个性,在如今显得难能可贵,能让孩子学到不少优良品德。”
许先生也表示,“隔代教育”优点不少。许先生告诉记者,他和妻子平常工作忙,经济状况又不允许妻子做“全职妈妈”,刚好孩子的奶奶从小学教师岗位退休,可以帮忙带孩子。
“奶奶在抚养和教育方面经验丰富,孩子讲卫生、讲礼貌之类的好习惯都是她教的,她还经常给孩子讲故事。现在孩子的求知欲很强,知识面也广,说话做事有条理,变化挺大的。”许先生说。
专家表示,我国拥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一些优秀传统文化被逐渐淡化。让老一辈参与孙辈教育,不仅可以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可以让优良家风代代传承。
此外,老年人毕竟是“过来人”,他们在抚养和教育孩子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对孩子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也更为了解,可以“因时”施教。
问题:溺爱有加保护过度
家中小孩有了老人照料,确实给年轻父母提供不少帮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位年轻父亲表示,由于夫妻俩忙于工作,小孩一直由外公外婆照顾。虽然在二老的帮助下,孩子得到了很好的照顾,但二老对孩子的溺爱,让他和妻子忧心忡忡。“孩子所有物品,二老都挑贵的买,有些贵的水果他们自己都舍不得吃,但给孩子一买就是一堆。我们夫妻俩说了很多次,但都没有用。”
采访中,记者发现这并非个例。28岁的周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小孩一出生就成了全家关注的重心,只要是孩子的事,老人家几乎没有什么原则,特别是孩子一哭闹,二老马上投降,什么事都依着孩子,有时周女士训斥一下孩子反而被二老骂。“之前连我都没有的待遇,老人统统给了孩子。”周女士说,“一个新生命的到来,给原本平静的家庭带来很多欢乐,但在教育方式上,两代人开始出现矛盾。”
对此,云南民族大学副教授赵秀兰表示,小孩对老人来说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亲近感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有了孙辈,老人会忍不住亲近。同时,一些老人在年轻时,由于忙于生计,在教育、陪伴孩子方面有所欠缺,就想在孙辈身上加以弥补。
“‘隔代教育’最大的弊端是老一辈人对孩子百依百顺,导致孩子有恃无恐,这便是溺爱,也是‘隔代教育’中要及时纠正的方面。”赵秀兰表示。
此外,她认为,由于老年人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速度较慢,在教育孙辈中,采取的方式方法不一定科学有效。如果年轻父母和老人在教育孩子方面缺乏有效沟通,不但难以教育好孩子,反而容易激发家庭矛盾,进而影响孩子良好性格和生活习惯的形成。
建议:父母担好育儿主责
在我国,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不少孩子由老人抚养长大,而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和全面放开二孩政策,“隔代教育”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在孩子教育中两代人如何做好角色定位?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对于孩子的教育,要明确一个事实:教育孩子永远是父母的责任,而不是其他人的。因此,长辈带孙要明白一点:是给人帮忙,不是越俎代庖,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应尽的责任。”昆明理工大学王嘉文博士表示,“父母千万不要以工作忙没有时间为借口,推卸教育孩子的责任。甚至一些年轻家长想轻松一点,把孩子甩给父母,这是不对的。老人的一些教育观念有待商榷,出现问题时年轻父母要及时纠正,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俗话说: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从孩子身上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专家表示,父母要做好榜样,给孩子树立积极正面形象,在老人对孩子宠爱无度时,年轻父母要给孩子立好规矩,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对于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冲突,专家认为,年轻人要多理解老年人,不能一味指责,两代人的想法存有差异是正常的,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两代人要及时沟通,如此才能让孩子在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家有两宝,一老一小,作为家庭的中坚力量,孩子父母既要照顾好老的,又要教育好小的,这是年轻父母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赵秀兰说。
本刊记者 杨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