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是指托物言志、曲折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诗篇。我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已出现咏物诗,如《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就是用贪得无厌、面目可憎的大老鼠比喻侵夺百姓劳动果实的奴隶主。
注重“物”与“意”的关联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咏物诗发展成熟并达到空前繁荣的时代。以咏蝉诗为例,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达只要立身品德高洁,就能不靠外界帮助而名声远扬;骆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暗喻自己在政治上不得志,言论上受压抑;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宣泄自己因清高遭受困厄,却得不到帮助,只能发牢骚。这三首小诗都巧妙地托物言志,被后人誉为唐朝咏蝉诗“三绝”。
咏物诗分为明咏和暗咏两种表现形式。凡诗中直接点出歌咏对象名称的称明咏,反之称暗咏。如杜甫的《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首联就点明歌咏对象,属明咏。唐朝末期诗人崔涂也写过同一主题的《孤雁》:“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全诗通篇见不到一个“雁”字,但字字句句都在写雁,既写孤雁的胆怯心理,又写诗人对孤雁安危的担心,属于暗咏。
总之,咏物诗要有情趣和言外之意,要注意此物和彼意的特征。二者须有某种内在联系,最好能“一语双关”,字字句句描写此“物”,时时处处影射彼“意”,但不可写成“打一物”的谜语。
咏物诗应做到“五要”
1.要寓意深远。一首好的咏物诗,选题要有积极意义。如南宋诗人陈亮的《咏梅》:“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歌颂梅为百花之先声,格高境阔,也暗喻诗人的抗金之志。
2.要有所寄托。咏物诗若只停留在单纯的咏物上,不管写得如何曲尽之妙,意义都不大。如唐朝诗人陆龟蒙的《雁》:“南北路何长,中间万弋张。不知烟雾里,几只到衡阳?”表面担心南徙的雁群途中失散或遭猎杀,实则暗喻官场中的腐败黑暗,感叹仕途艰险,处处暗伏杀机。
3.要形神合一。也就是说,咏什么要像什么,要符合事物的本质特征。但又不能刻意太似,处处为物所拘。应形神结合,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4.要以物见人。把人的精神世界和所咏之物关联起来,融贯生命意趣。如明朝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既写出石灰的开采、冶炼和使用过程,又表现出诗人临危不惧、勇于献身的精神。
5.要别开生面。古人不乏同一题材的咏物诗,由于作者对所咏之物的观察角度不同,寄寓的感情和诗味也有所不同。比如,咏竹的诗很多,有人赞其“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有人讽其“竹似伪君子,外坚中却空”。由此可知,作者对事物的认知角度或价值取向不同,对所咏之物的评价也不同。